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料中心 > 往期专题 > 减编控编经验交流 > 典型经验
河北省承德市编办:“减、调、管”综合施策 实现严控总量与搞好服务协同双赢
时间:2016-09-21              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承德市编办全面贯彻落实严控机构编制的政策要求,坚持“减、调、管”综合施力,全力盘优用活现有资源,实现了机构编制资源效益最大化,保障了全市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减”字当头,守住总量底线

  一是借势改革,减机构编制。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一方面积极推行大部门制改革破解难题,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挂牌、划转职能、撤销机构,确保了各类机构精简、消化到位。通过改革,市直撤销处级行政机构8个,减少部门内设机构18个、事业单位4个,分别收回行政、事业、工勤编制47名、45名、9名,核销机关事业编制104名,核减部门领导职数18名、内设机构科级职数44名、事业单位领导职数15名;县区整改自设机构88个,(消化58个、撤销17个、降格13个),收回行政、事业编制155名、156名,核销机关事业编制286名。借势改革重新规范了市、县群团组织编制类别,一次性核销其机关事业编制134名。同时,借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采取“撤销一批、整合一批、规范一批”的方式,撤销、整合机构577个,核减编制479名。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强化改革过渡期管理,对62个行政类事业单位编制使用严加控制,171个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实行人员“只出不进”。

  二是严格把关,减增量需求。涉及职能调整、任务增加的,重点采取强化职能、增挂牌子、整合机构的方式妥善处理。特别是严格把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对于申请设立行政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一律不予受理,讲明政策,取得共识。据统计,2014年以来仅市本级就控制不合理机构增量57个,减少增编需求611名,总量控制目标得到很好落实。特别是针对市委、市政府推进重点工作的一些特殊需要,更多注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搞好智力服务。针对市委、市政府推广“督考问用”四位一体经验做法的要求,采取了不设立实体机构,在议事协调机构框架内实行领导挂帅、人员兼职、整合资源、集中办公的工作运行机制。此后,在加强县级扶贫、旅游等工作方面,普遍照此方式办理。

  三是强化措施,减超编存量。2012和2104年,借助开展优化“两个环境”活动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后两次在全市组织开了清理超编人员专项行动、“两超两违”专项整治,对超编问题进行了集中治理。在日常,严格落实编制使用核准制加强管控。全面实行满编、超编单位用编不予核准,支持超编单位人员向空编单位分流,积极推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向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流动,财政供养单位人员向非财政供养单位流动,严控非财政供养人员向财政供养单位逆向流动。截至2015年底,仅市直行政、事业超编单位就由2011年的27个、122个分别减至9个、71个,2014和2015年超编人员相继减少541名、140名,全市按机构编制口径统计的财政供养人员相继减少701名、887名。

  二、“调”字为要,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调弱济需,有压有保。一方面,坚持该减必减,对那些因职能萎缩严重、任务不饱和、明显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单位“动手术”,把该撤的机构坚决撤销,该减的编制核减到位,收回了部分长期闲置的机构编制资源。另一方面,坚持应保必保,把有限的存量资源,充实到保改革、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部位,在健全人大立法机构、推进国有牧场改革以及加强环保、审改、审计等多方面工作力量上及时提供了机构编制保障。

  二是调剂用活,流动资源。对于其他随职能增加、任务变化应予保障的,主要采取在现有机构编制总量内盘调,机构欲建先撤,编制整体调剂,优先采取连编带人方式予以解决。近两年,通过撤一建一或撤多建一设置机构11个,调剂用编610名,机构编制资源实现了有效流动,体现出良好的活跃性与实效性。

  三是调整思路,优化供给。结合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优化供给。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在机关后勤服务、便民服务、老年教育等适宜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多个领域,普遍采取了调剂编制核定少量管理人员,大多数服务岗位向社会购买公益服务的方式予以保障。结合推进事业单位去行政化优化供给。在新设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就去行政化改革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在设立北师大附属学校时,采取了在同类编制总量内调剂、分批次配备的方式逐步落实到位,并不再明确机构规格和领导职数。结合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优化供给。在市中医院等试点单位,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会同卫计、人社部门研究具体办法,探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单位人”向“职业人”转变。改革到位后,所需人员将在人员使用控制数内由聘用,进一步减轻用编压力。

  三、“管”字着力,提高管理实效

  一是突出信息化管理基础作用。坚持业务科室办理机构编制调整事宜即时抄告、电子政务中心随时修正、监督检查科定期核实的业务协作和数据动态调整机制,在日常管理和机构编制人员核查及复审、“两超两违”专项整治、清理“吃空饷”等专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信息平台反映情况全面真实、实时监管及时有效的重要作用。

  二是延伸编制使用管理链条。在全市实行了年度编制使用计划申报审核制度,每年市直单位和县区制定上报下年度用编计划,经审核后在计划年度内组织实施,未申报用编计划或者突破计划用编的不再受理。由此,形成了编制使用先有计划、后有核准、最终实名登记、全程可控的完整工作流程。

  三是探索实行跟踪问效。针对以往在“三定”确定之后,由于对其执行落实情况监管不力,检验改革成效跟进不紧,容易造成实际运行两层皮、体外循环等突出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立了机构编制事项跟踪问效机制,首批对本次政府机构改革8个新组建部门开展跟踪问效,其结果作为调整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重要依据。在首批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市分批次推进,逐步实现全覆盖。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10  电话:010-69001463 69001475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 免责声明
京ICP备 05084180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56号
Copyright © 2010-2019 www.scopsr.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