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严格控制编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宁波慈溪市编办依托实名制管理系统,多措并举,推进机构编制联动管理,积极打响“一县一品”品牌建设。
减控联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约法三章”精神,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行政效能,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一是通过机构整合对人员编制进行内部挖潜和创新管理,对下属事业单位机构多、编制多的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及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进行细化减编,收编核减事业编制449名。二是进一步加强机关工勤人员编制管理。对已核定过工勤人员编制的机关单位,目前空编的,一律停止审批使用;对现有在编在岗工勤人员,按照“编制冻结,自然减员”的办法逐步消化,原核定的机关工勤人员编制只减不增,逐年核减;没有核定工勤编制的机关单位,不再核定工勤编制。三是加强对空编机关事业单位进人用编审批的控制。空编较多的单位适当留有空编余地;满编超编单位确需进人的事项,一律提交编委讨论。四是严格控制新设机构,确需调整的,在机构限额内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则从严掌握;撤并整合职责相近、设置重复分散、规模过小、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至6月底,事业单位机构个数从2012年底年报数的546家减少到539家,共计减少7家。
审管联唱。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积极做好简政放权,加强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的整合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机构编制膨胀。严格执行用编计划申报制度、领导职数使用申请审批制度以及机构编制年度审核制度。严格把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入口关,上半年,除有计划的公开招考外,没有新增其他财政负担人员。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管理程序规范办理出入编业务,共办理网上用编申请51人,其中经审核未同意用编6名。严格控制公务员招考指标,今年全市共提出需求126名,核准用编73名,减少53名。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新招聘人数,上半年全市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共提出需求590名,核准用编360名,减少230名。
内外联控。全面开展编外用工清理规范工作,从“确定用工指标、分步推进清理、健全长效机制”三方面入手,推行编外用工指标总量控制、进人程序控制、财政负担总额控制的“三控制”法,全面指导督促各机关事业单位推进编外用工清理规范工作,并实行编外用工“指标化”管理,杜绝随意“进人”行为,避免或减少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现象。目前,镇(街道)已精简指标599名,精简率达19.8%;市级部门除保留公检法司和用于公务车辆驾驶岗位的编外用工外,其他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指标总量减少288名,精简率达13.7%。会同市纪委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正风肃纪与减编控编联动管理办法(试行)》,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内编外人浮于事、人事管理涣散、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低下、违反机关作风效能行为的,一经查实或被纪检部门通报,采取核减或一定年限内冻结编制(指标)的办法进行责任追究,加以严管。结合市纪委上半年检查通报,根据控编减编工作要求,市编办将对5名违规人员所在单位实施编制减控。
改革联攻。加大改革攻坚克难力度。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做好参谋助手,扎实推进自行设置正局级临时机构的整改工作。近期,经过多次对接协调,报经市编委会、市委常委会同意,已撤销市新潮塘区块开发建设指挥部、市鸣鹤风景开发建设办等2家临时性机构,相关职能移交职能所在地镇(街道),进一步理顺区域管理体制,共收回11个事业编制。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整合计生指导站,撤销镇计划生育服务站14家。针对个别镇(街道)市级重点工程多、征地拆迁任务重、工作人员少的实际,在不增加编制、机构、人员等情况下,通过内部挖潜、增挂牌子等方式,破解机构编制控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
上下联调。从全局出发,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密切配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平台,完善部门之间的配合约束机制,建立组织、纪检(监察)、机构编制、财政、人力社保、审计等部门间编内编外控编减编工作联动协调监督机制,做好编内编外控编减编联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 积极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在机构编制违纪违规行为责任追究中的协调配合机制,合力开展编制使用情况及违规进人问题专项监督检查。整合各方力量资源,打好推动改革发展的“组合拳”,努力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整体效能。截至目前,已发现3家单位未经申请使用中层职数;1家在挂牌单位中任命中层。经过提醒,4家单位都已及时纠正错误。同时,注重借势借力,加强事后监管。借助专业审计力量,参与相关镇(街道)和市级部门等单位领导干部经责审计,对超编、超职数等情况进行检查,提高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专业性。(黄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