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城市是关键一环。多年来广西高度重视城市治理工作,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级机构编制部门不断创新城市治理体制机制,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在解决城市“为谁管、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首府南宁作为1997年全国首批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的3个城市之一,22年初心不改,紧紧围绕打造城市治理的首善之区目标,从机构编制方面,持续推进治理体制机制的重塑,逐步形成职责精细化、机制长效化、手段智能化、参与社会化的治理模式,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宁时,充分肯定城市整治工作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2018年李克强总理对南宁市不动产登记“24小时不打烊、1天办结”的审批便民化服务,也作出批示肯定,要求及时总结推广。
一、着力提升城市治理的领导力,创新高位统筹、指挥有力、感知灵敏、处置迅速的体制机制
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过去由于政出多门,各唱各的调,就像大合唱缺少乐队指挥,难以步调一致。机构编制部门针对统的职能缺失、指挥不力、执行不畅、反馈滞后等问题,积极推动建立健全“统得起、落得下、撑得住、回得来”的领导指挥构架。统得起,就是在市委的领导下,市级层面建立市长担任主任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对治理工作负总责;成立城市治理统一的指挥平台,由市委副书记任指挥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治理工作全面统筹,像空气质量、市容整洁、交通畅通等方面的集中整治行动,都由平台直接指挥领导。落得下,就是把城市管理职能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市和城区设立具体协调执行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明确职责定位,配好人员编制,确保指挥平台发出的指令一贯到底、落地落实。撑得住,就是将建成区管理事项设定为96万多个部件,划分成95个巡查网格,配备480多名监督员,实行实时监管,不留盲区承接管理职责。回得来,就是设立指挥平台统一调度的监督评价中心,以第三方角色对落实管理责任同步监督评价,迅速反馈,构建指挥—实施—监督—反馈的管理闭环。通过组织构架的重塑,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领导指挥体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领导力明显增强,治理职能更加优化、重点更加聚焦、力量更加收拢、关系更加顺畅。
二、着力提升城市治理的协同力,创新职责明晰、权责一致、有统有分、有主有次的体制机制
城市治理要素多、环节多。过去由于市和城区权责不清,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部门间职责重叠交叉,有利的争着管、难办的相互推,形不成合力。针对这些问题,机构编制部门从优化职责入手,着力分清层级、定准职责、理顺关系,积极探索协同推进机制。在厘清层级职责上下功夫,按照宜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把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的245项事权下放城区,市级重在定政策、立标准、强督查、抓考评,做到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到位不越位。在定准部门职责上下功夫,按照“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原则,全面梳理、精准定位部门职责,对有交叉重叠的139项职责重新界定,对涉及29个部门144个具体事项以城市管理专项清单形式重新明确,使各部门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一清二楚,无可争议。在理顺上下左右关系上下功夫,按照主次分明、统分结合的原则,从疏通管理堵点、破除协同障碍入手,出台一批协作制度,建立30多个部门间协调机制,对每项管理谁牵头、谁配合,谁审批、谁监管都分清列明,保证各方面履职尽责有机衔接、有序运转,不卡壳不掉链。通过健全完善协同机制,产生了1+1大于2的管理效应。比如,在打赢“蓝天保卫战”扬尘治理中,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有力有序整合,做到一条龙联动,全链条整治,长效机制治理。南宁空气质量优良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在全国74个重点监控城市中入围十佳,“南宁蓝”成为常态。
三、着力提升城市治理的执行力,创新运行顺畅、便捷高效、履职到位、精准落实的体制机制
城市治理重在落实,贵在终端见效,关键看执行力。针对过去力量分散、流程繁琐、方式呆板、手段陈旧、服务低效等问题,机构编制部门积极创新精准高效的落实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资源、优化方式、优化手段,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执行力。通过资源集约、整合力量提升执行力。按照“大部门制”改革方向,抓好审批制度改革,组建市和城区行政审批局,集中行使部门184项许可事项和36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抓好综合执法改革,将分散在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的280多项执法事项,统一交由执法队伍承担;抓好基层改革,将人事建议权、规划参与权、综合管理权赋予街道,实行“多所合一”,以资源和力量下沉打造基层“治理枢纽”。通过改进方式、提速增效提升执行力。构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在市和城区设置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服务站点,其中市级政务中心,建筑面积、功能设施、进驻部门、办理事项、便民措施、服务效率等,都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推行“一事通办”,与企业和群众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个机构、一个窗口,一张清单、一套流程,一次办成、一天办结”,全市“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4.9%。“容缺后补”审批、全链条审批、“线上一网通、线下一门办”等“南宁经验”在全国推广。通过手段创新、推进智能化提升执行力。坚持向智能化要资源、要编制、要效率,着力构建信息共享机制,组建大数据发展局,统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政务数据汇聚共享,推进数字南宁建设,搭建“智慧南宁+”信息化服务平台,挂载政务数据资源目录2049条,库表数总量达1.5亿条,为73个单位提供政务应用支撑,“爱南宁APP”多场景应用服务超过100项。城市治理手段的创新,使力量得到加强、服务得到优化、效率得到提高,改变了过去那种给多少编都不够、聘多少人都不足的状况。
四、着力提升城市治理的内生力,创新主体多元、广泛参与、同心同向、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
城市需要人民共治共管、共建共享。针对过去政府一家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社会和市民缺少参与的途径和意愿等问题,机构编制部门从转职能、强保障、抓履职入手,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激发各方治理内生动力,为城市治理集聚正能量。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集中精力在制度环境、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履职尽责,将其他适宜由社会组织管理和市民自治的事务交出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微治理、群众组织规约自治等方式,调动各方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大力推动参与方式创新,用足用好改革政策和编制资源,鼓励和引导各层级各部门建立依法决策机制、全时监督机制、满意度评价机制,采取邀请公众参与决策、电视网络问政、微信APP“议事”等方式,打通和拓展社会、市民参与治理的途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格局。大力推动城市精神重塑,从机构编制资源方面保障文明城市创建,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在全国首创“礼让斑马线”文明创建行动,使助人为乐、谦和礼让,成为广大市民人人向往、人人行动、人人受益的南宁风尚。大力推动治理成果共享,引导各层级各部门按照职能定位履职尽责,积极破解城市治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交通出行、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深层次矛盾问题,将更多资源聚焦到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让人民群众全方位享受到城市治理成果,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