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立足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梳理规范行政职权、编制权责清单工作的基础上,打造了便民惠民利民的政务服务“四零”权责清单。
一、通过优化流程打造“零时限”清单
围绕“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大力精简政务服务流程,最大限度缩短群众办事时间。经统计,目前福田区489项政务服务权责事项中,60%以上已实现即来即办“零时限”办理。
(一)构建政务服务新机制。去年3月在全市率先启动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把一个部门的行政审批权力全部向一个科室集中,这个科室再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的窗口办公;保障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目前,全区26家区直机关和10个街道办事处,在不增加1个机构、不增加1个职数、不增加1个编制的情况下,均设立了政务服务科室,职能归并率达100%,88%的政务服务事项已进驻大厅。
(二)缩短政务服务链条。充分授权、审管分离,较好实现即来即办。各单位均以授权书的形式向政务服务科负责人授予审批权(后续监管工作由单位的其他部门负责),并按“一审一核”方式改造审批流程,做到“谁审批、谁负责”,即来即办件比例由原先的4%提升至60%。
(三)推行无纸审批新流程。在全市首推“无纸化”审批,辖区居民在全区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涉及民生的39项事项时,无须再提交纸质复印材料。“无纸化审批”不仅将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也将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据不完全统计,预计每年可节省打印复印耗材约12万元,纸张约120万张。
二、通过减免收费打造“零收费”清单
以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为突破口,探索改革行政事业性收费新路子,率先创建政务服务“零收费区”。经统计,目前福田区已对381项基本民生领域的政务服务权责事项实行零收费。
(一)减免力度大。从去年6月1日起,福田区专门对养犬管理费、婚姻登记证书费、教师资格考试费、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等9项政务服务收费项目予以停收、免收,并将对由区政府代收费的考试考务费、户籍管理证件工本费、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工本费等3项收费,改为由区财政代缴,免除群众在申办政务服务时的费用,实现办事“零收费”。实施“零收费”改革后,福田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将从原来的20项减少到8项,减少60%。
(二)受惠范围广。在福田区登记注册并经营的企业、社会组织,福田区户籍居民及持有辖区居住证的常住人口均可受惠,预计每年将惠及19万人次,预计每年可为辖区企业、居民节省费用约1100万元。如“婚姻登记证书费”收费标准为9元/对,2013年全年收费约14万元,以此估算,免费后每年将有3万余人受益。
(三)社会效益高。通过减免收费,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如动物产品检疫费和施工安全监督费实行免收后,企业如实申报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实行免费后,进一步彰显了福田区爱才重才的浓厚氛围。据统计,养犬管理费实行免收后,辖区养犬登记率第二季度便提高35%。
三、通过网上办理打造“零距离”清单
通过网上办事大厅,以网上办理的形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在线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办事“零距离”。经统计,目前福田区已有250项政务服务权责事项实现网上直接办理。
(一)开展流程再造。将权责清单梳理与流程再造结合起来,采取减少承诺办理时间、压减申请材料等措施,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如区住建局对“施工许可证申办”进行流程改造,申请单位原本需前往各个受理单位窗口提供纸质材料,后来仅凭企业凭密码锁就可网上申报,节省了大量时间。
(二)推行网上预约。市民提前一天预约,凭手机短信和身份证换取轮候号后,预约市民可安排优先办理。如区租赁局通过精简申请材料、简化手续,在全市率先开展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网上预约和网上办理,市民办理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只需在预约时间前往服务大厅即可顺利办理,无需往返多次。
(三)实现网上办理。对各项申请资料齐全的当事人,只须在家上网办理相关的登记备案,然后前往服务大厅即可领取相关凭证,减少了当事人来回奔波的麻烦。对于推行“零距离”办事模式所带来的便利,与区住建局经常打交道的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报建员深有体会:“一般企业办事是必须提供营业执照的,还要验原件,但是现在只要进行网上报建就不用再提供了,极大提高了我们企业的办事效率”。
四、通过数据比对打造“零材料”清单
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智能比对,群众办事时只需提供必要的身份证及申请表格,实现办事“零材料”,着力解决申报材料多、开证明多等问题。经统计,福田区目前已有56项政务服务权责事项实现了“零材料”办理,于去年5月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全国“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
(一)规范材料分类。将政务服务中涉及的申请材料分为群众办事必须提供的材料(如必要的身份证明材料、申请表格等)、政府部门审批产生的材料(如计生证明、租赁证明、营业执照等)两大类,要求凡属政府部门审批产生的材料,今后一律不需要办事群众提供,由政府部门内部进行数据比对完成审核。
(二)打通信息壁垒。搭建全区各部门统一共享的大数据库,打通部门之间壁垒,实现信息的融合共享、部门循环、智能推送,并运用到政务服务之中,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如针对学生入学需提交计生证明的问题,由区计生部门、信息部门根据预报名名单,审核开具符合条件的计生“大证明”,推送学校或教育部门共享,免除了居民排队开证明的麻烦。
(三)形成主动服务。通过数据共享、碰撞形成主动服务。如福保街道办正在试点的电子政务平台,经过数据碰撞,由系统自动比对产生了辖区内尚未申请高龄老人津贴的有300余人、未办理老年优待证的有5000余人等数据信息,相关社区根据系统信息立即上门核查做好服务工作,有效促进服务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彭珊 陈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