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内蒙古包头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作为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前所未有的魄力大刀阔斧简政放权,充分释放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市场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也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一、大刀阔斧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市多次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提出要求,强力推动改革。市政府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密集出台了12个政策文件,打出了一套以简政放权、便民高效为核心的组合拳,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大幅度精简审批事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已由改革前的269项减少到目前的43项,精简幅度达84%。保留的审批事项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生态安全、重大项目审批等行业或领域,释放了市场主体活力。在此基础上,按照“除技术审查、专家论证、听证、现场踏勘(检测、验收)、重大事项政府研究等环节外,审批过程一律简化为‘受理、审批’两个环节”的原则,全面梳理审批流程,大幅压缩审批时限,每个项目平均办理时限由改革前的16天压缩到4天,减少75%,达到了精简高效的目标。
为破除旗县区审批多、办证难等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打造服务优、门槛低、审批快、效率高的发展软环境,更好地为基层百姓服务。在对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下放之后,该市又集中力量对旗县区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大幅精简和规范。市四区和稀土高新区仅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3项,精简70%以上;外五旗县区保留27项,精简率超过68%,并实现了审批事项的名称、要件、流程、时限、收费“五统一”,大大方便了企业和广大群众办事。
——“三大流程”全面简化。按照“创新机制、依法实施、源头突破、有序推进”的原则,采取“部门牵头、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方式,把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程序简化为“1+4”审批模式,其中,“1”代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由市政府出资委托市规划局牵头组织完成区域性环评、水评、能评、地震安全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并与水、电、气、热、通信等部门协调,统一布置各类管网、合理配置供电、通信设施。建设单位不再单独做上述各项评价,也不再缴纳相关费用;“4”代表用地审批、规划审批、施工许可、预售许可联合验收及产权办证四个审批阶段。审批程序简化为“涉及5个主要行政部门,7项行政审批事项,6证1书,42个工作日”,减少近5个月。新流程运行以来,房地产开发项目共办理审批事项336件。
工业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简化为4个“集装箱”(即备案审核、项目评价、用地审批、规划审批及施工许可4个阶段),简化为“涉及7个主要行政部门,8项行政审批事项,4证1书3审查意见,29个工作日”,减少11个月。此外,为更加方便投资者,对园区工业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依法、全程、无偿为企业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为进一步简化工商注册登记程序,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市政府还出台了推进工商注册登记制度和监督管理方式改革意见,最大限度地放开放活登记制度。同时,全面推行了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和电子化“三证合一”改革,对市场主体实行“宽进严管”。凡国务院、自治区和包头市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工商注册登记时一律取消,其它保留的前置审批原则上改为后置,但在营业执照上需注明“依法许可的项目,须经相关审批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利用现有组织机构代码数字证书(CA),将带国密算法加密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合并为1个电子副本,实现了电子化“三证合一”,大大方便了企业。
——“三集中、四到位”改革全面完成。全市保留审批事项的22个部门中除教育局、文广局、农牧业局、林业局、国家安全局等5个部门因保留事项和业务量较少归并到综合窗口外,其余17个部门完成了“三集中、四到位”改革并组建了行政审批科,其中有7个部门单设;部门主要负责人对行政审批科长进行了书面授权,确保审批事项在政务大厅办结。各部门按照市政府要求,还统一刻制并启用了“行政审批专用章”。在具体审批过程中,不断理顺审批与监管、窗口与内设机构的关系,建立起行政审批、日常监管、跟踪服务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审批事项“两头办理、体外循环、审管不分”等问题,实现了审批事项能够在大厅现场办结。
——电子化大厅功能不断完善。建设了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绩效考核、音频视频监控“四位一体”的电子信息化政务大厅,开通了免费wifi、微信平台、手机网站、审批进度在线查询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百姓的能力,实现了管理手段的全面提升。1—8月份,政务大厅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发布监察信息56条,通过效能考核系统累计扣分(窗口和个人)3800多分,有效防止了行政审批无故超时、体外循环和腐败行为的发生。此外,在“三集中、四到位”改革的基础上,还构建了大厅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市级与旗县区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和网上审批模式,初步实现了网上行政审批全覆盖。
——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便民利民服务体现在细微之处,只有通过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才能实现便民高效服务。一是审批业务实现了标准化。审批流程、要件清单、填报表格统一制成模板和查阅手册放置在填单台和窗口柜台,申办人对办理事项所需要件及填报表格一目了然,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服务设施实现了标准化。科学合理布局各部门窗口、咨询台、导引系统、叫号系统、查询打印系统及休息等待区、饮水区、填单区,使申办人进得来、办得快、心情好;依据进驻部门窗口授权书,合理设置受理和审批岗,并制成工位牌统一摆放在窗口;三是服务礼仪实现了标准化。按照主动、热情、微笑、周到的要求,定期组织窗口人员进行服务礼仪、行为规范、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培训,为广大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满意服务。
——“八个一”便民工作法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表申请,整合相关审批部门申请(登记)表,实现一表通用;一个回执,条件和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窗口要当场出具受理回执单,明确收件人姓名、联系方式、收费标准、取件时间等信息;一份权力清单,明确每个窗口的行政审批权限和每个人的管理权限;一口受理,牵头部门统一受理本部门及相关审批部门所需材料,统一回答咨询;一次性缴费,审批事项涉及的收费一次性在政务大厅建行窗口缴交;一口送达,牵头部门统一向申请人出具本部门及相关审批部门的证照或批准文件;一个平台支撑,全市22个部门涉及的43项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平台统一办理;一个公章办结,各部门在市政务大厅办理审批事项统一使用“行政审批专用章”。
二、取得的成效
——放权。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审批事项大幅精减下放,还权于市场,还权于社会,激发了市场活力,减少了权力寻租空间,优化了发展环境。比如,“粮食收购审批”、“体育市场经营活动审批”等项目完全交由市场自主决定。
——限权。要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要件、压缩审批时限,切实把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管住、管好;全面建立行政许可清单制度,明确每个部门的审批数量、审批程序、办理时限、工作职责等,真正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加强“行政审批专用章”的使用和管理,杜绝审批事项“两头办理、体外循环”,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初步建立了“四个百分百”行业标准。即保留的事项100%纳入政务大厅,纳入政务大厅的事项100%在大厅办理,审批事项较多的部门100%成立了行政审批科,审批权限实现了100%的书面授权。
——建立健全了审批服务组织体系。组建了由审批人员、代办人员、监督人员组成的1200人的行政审批队伍,落实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更好地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的总体思路
包头市要以打造全国一流的政务服务大厅为目标,着力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树立“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廉洁高效、勇创一流”的政务服务精神,建立“申办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申办人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的政务服务理念,构筑“塑造一流的服务团队,打造一流的审批效率,创造一流的服务质量,构建一流的管理模式,实现全国一流的政务大厅”的政务服务愿景,全力推进改革和运行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二是逐步建立受理与审批相分离的工作机制。审批事项由政务中心统一受理,进驻部门负责后台审批,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新型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