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浙江省湖州市编办牵头各级各部门围绕综合指挥、属地管理、全科网格、运行机制等四大基石,紧盯“6月基本建成、9月有效运转”目标,以“标准化+”理念为统领,多维度切入、立体式推进,有力盘活了基层治理力量,该市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成效明显、亮点纷呈,正着力从“合格生”向“模范生”迈进。
一、整合资源、全域覆盖,搭建集成高效的综合指挥系统
该市在德清县和安吉县试点的基础上,指导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协调机制。一是打造综合配套的大指挥模式。利用德清县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依托县广电集团设施设备,研发覆盖全域的综合信息指挥系统,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建成227平方米的县级综合指挥中心,设立指挥席位30余个,安装26平方米拼接大屏,接入12345政府阳光热线等15个部门的操作软件及全县5000余个公安视频监控及综治视联网。同时,整合现有资源,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完善县公共数据交换平台,有效提升大数据智慧治理能力。各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按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及“五统一”标准建设,并将便民服务网、市场监管网、安全生产网、五水共治网、流动人口管理等5个网络操作系统接入镇(街道)综合指挥室操作网络,实行“一网融合”。二是打造“4+3+N”的信息指挥模式。在安吉县灵峰街道和孝丰镇试点打造“4+3+N”数字政务指挥信息模式,整合辖区内各类信息资源,实现资源互连共享,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4”即综治工作、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便民服务等“四个平台”模块,“3”即项目管理、内部管理、财务管理等三个内部管理模块,“N”即根据新的工作需要可增设模块,目前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已完成。通过打通“4”个模块关卡,建立“五个统一”分流交办机制,改变了以往“四个平台”孤军奋战的局面。据统计,自该平台运行以来,仅灵峰街道已搜集数据1.8万余条,处理各类事项1300余件,平均办事周期缩短50%以上,群众办事满意率95%以上。通过强化“3”个模块统筹,整体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信息可控性,内部事务流转效率提升100%以上。如公务用车、请假、用章等提交审批后即时通过手机APP和短信两种方式上报至分管负责人,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通过融合“N”个模块信息,将安监、食品、消防等各条线网格员手机APP终端统一接入数字政务系统,真正实现“一机采集、一网运行”。
二、人随事走、费随事转,实行一沉到底的属地管理机制
强化乡镇(街道)对部门派驻机构人员属地管理是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该市在全市、市级部门、县区三个层面分别下发了派驻机构和人员管理意见、办法,做到派驻人员真下实下、能下皆下,大大增强了基层治理力量。一是出台市级管理意见。以市两办名义下发《关于全面开展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湖委办〔2017〕15号),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对派驻机构人员刚性调控,明确将派驻机构人员纳入乡镇日常管理,并纳入乡镇同类人员进行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指标在乡镇总额中单列;派驻机构工作情况既纳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也计入派出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成绩;派驻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酬等经济待遇与驻在地乡镇(街道)挂钩,派出部门负责发放基本工资、津贴补贴或绩效工资,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其他经济待遇可执行乡镇(街道)标准,由驻在地根据考核等次发放。二是出台市级部门派驻管理办法。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财政局和市人力社保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市级部门派驻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工作机构和人员管理办法》(湖编办发〔2017〕12号),对派驻机构和人员管理作了进一步明确。三是出台县区部门派驻管理办法。各县区按照市级管理意见要求,参照市级部门派驻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各地的派驻机构和人员管理办法,有力推动了属地管理政策落实。同时,进一步要求县级部门在确定派驻镇(街道)工作人员前需向镇(街道)进行商函同意后确定。目前,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场监管局、国土局、住建局、环保局、司法局等部门派出的170名工作人员全部到岗到位。部署编制职责清单,县级部门派驻机构共承担职责180项,驻场办理权力事项564项,公共服务32项,进一步理顺了派驻机构与镇(街道)的工作管理关系,形成了工作合力。
三、多元善治、求实创新,建立常态长效的全科网格体系
全域建立全科网格,开展实战式培训,全力推进多元合一、一员多用。一是创新构建全科网格工作格局。在全省率先取消村社干部单设办公室,统一到村社党群服务中心大厅(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办公,在此基础上,确定村社干部“网格化服务地图”,每人每天走访2小时,搜集全科信息,化解各类问题。二是创新建立全科网格实训基地。全科网格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四个平台”的实效。为训练全科网格员甄别和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全面提升业务技能,年初在吴兴区成立了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的全省首家基层网格员“实训基地”。建立了由相关行业49名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按照“实景实战”要求,还原208个实际巡查中具有典型性的隐患场景,采取理论教学、现场辅导、实景测试、讨论交流、考核发证“五步”训练法,考核合格的颁发“网格员巡查证”,实行“持证上岗”。截止目前,已分批次开展2000余人次“全科网格小教员”培训,全面提升了基层网格的实战能力。三是创新推行人大代表担任“四个平台”建设“三大员”机制。结合人大代表密切联系选民、深入调查研究、强化检查督促的履职要求,以南浔区为试点,邀请51位人大代表担任“四个平台”建设的“三大员”。当好全科网格信息员。在报送社情民意、各类建议的基础上,拓展信息范围,包括社会治安、城镇管理、劳资纠纷、信访重点、家庭纠纷、民政救助、民生服务等20个方面,并通过区人大代表履职平台、综合信息系统等数据互通,提升信息应用效能。当好信息处置监督员。在各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立“四个平台”信息联络点,定期对综合信息指挥室梳理的信息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若干督查重点。结合调研视察和专项定点跟踪督办,促进矛盾问题有效解决。当好平台履职评议员。在广泛联系选民时,掌握群众反映的各类投诉举报咨询信息的处理反馈情况,听取群众对“四个平台”工作相关单位及人员的意见建议。各乡镇(街道)结合年终考核,定期向有关人大代表征求意见,并作为评定考核结果的重要依据,推动平台履职到位。
四、标准引领、务实管用,打造全省唯一的运行机制样板
“四个平台”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一环在于运行机制的好坏。因此,在各类试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及时固化好的经验做法,并依托省级专业部门着手制订“四个平台”运行地方标准,着力实现从“湖州标准”上升为“浙江标准”。一是制订完成乡镇(街道)便民服务“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会同市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以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平台“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选取吴兴区织里镇、道场乡、爱山街道,以及长兴县洪桥镇、泗安镇等不同类型乡镇街道为试点,依托省标准化研究院专业力量,围绕乡镇街道便民服务规范、基本服务要求、服务创新模式、服务质量评价等重点,在全省率先制订了《乡镇(街道)便民服务“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将通过法定程序后作为全市标准进行发布。目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一厅、一库、一网”已全部建成运行,并组建了由5167名窗口专职人员和1876名项目审批代理员组成的基层服务队伍,实现了对镇、村两级的全覆盖,走在全省前列;充分利用银行网点资源,将公积金业务办理向买房环节前移和向乡镇企业延伸;医保、民政、人寿通过三方协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优抚和救济“四位一体”报销新模式;南浔区在全省率先推出“村干部式”的社区民警服务“最多跑一次”。二是研究制订乡镇街道”四个平台”运行湖州标准。编印《湖州市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工作制度选编》,并开展多层次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调查研究,并积极与省标准化研究院沟通对接,做好业务需求与标准化要求的无缝衔接,着手制订《湖州市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工作运行规范》地方标准,着重就“四个平台”工作机制运行、综合信息指挥规范化处置、工作运行成效评价等内容制订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全市“四个平台”建设的标准化水平,提高运行实效,努力为基层治理“浙江模式”贡献更多湖州元素、湖州样板。